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总分
多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总分
1、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是:
A 地理环境
B 人口因素
C 生产方式
D 上层建筑
2、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
A 社会意识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B 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
C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D 社会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3、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A 指出人们可通过感觉反映世界
B 指出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
C 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D 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4.“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 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5.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
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6.中国有13亿人口,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
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很小的数目。这个“乘除法”表明:
A.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有了量变就有质变
C.中国的改革、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形式,它集中国特有的汉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
7.下列关于书法篆刻艺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
① 是由古代帝王创造出来的
② ②受中国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影响
③ 是受神的旨意创造出来的
④ ④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
②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③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 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9.“三农”工作的中心是促进农民增收。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我们要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解决“三农”问题。这说明想问题办事情要;
A.分清主流和支流 B.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重视内因的作用 D.坚持适度的原则
10.全国支教模范白芳礼老人患病的消息牵动着人们的心,社会各界纷纷前往探望。92岁的白芳礼老人14年中用蹬三轮车挣来的近20万元资助了数百名学生。老人资助过的博士生又在资助着本校的在校生,被资助的学生表示一定要把爱心传下去。在津门形成的这种助人者、受助者、间接受助者之间传递爱心的“白芳礼效应”表明:
A.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物质财富
B.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精神财富
C.精神财富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
D.精神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11.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是因为: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据此回答:
12、材料中的前一种观点:
A正确肯定了人的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B 承认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
C 夸大了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材料中的后一种观点:
A 否认了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
B 是神创论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
C 正确肯定了神灵天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D 肯定了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14、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
A 都承认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B 都肯定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 都否认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D 都否认了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性。
15、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之所以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从哲学上讲是因为
A. 任何事物都是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B.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事物的发展是由弱到强、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中国的和平崛起就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这说明
A.世界和平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首要条件
B.和平崛起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
C.和平崛起是对世界和平的新贡献
D.和平崛起应该坚持自力更生
2.1930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30亿公里的“塞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这说明人的认识
A.具有不确定性
B.受客观条件制约
C.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
3 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于它违背了
A.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B.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的原则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4 下列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 物是感觉的复合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心外无物 D 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
5 当今科学高度发展的时代,还有人相信唯心主义,这是由于
A 剥削阶级的偏见
B 客观世界仍然存在着大量未知的领域和不解之谜
C 私有制度的存在
D 主观和客观永远存在着矛盾
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
A 它是“科学之科学”,包括一切科学
B 它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
C 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D 它体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7 唯物主义历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A 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B 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C 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D 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
8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这是因为
A 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B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 实践作为真理标准具有确定性
D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9 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A 自然界盲目自发的运动 B 动物的本能活动
C 人的感性活动 D 人的实践活动
10 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
B 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11 《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 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 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 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 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
12 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认为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说明了
A 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C 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 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13 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造神思,所为‘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时
A 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D 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14、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化分的社会形态称为技术社会形态,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
A 原始社会 B 渔猎社会
C 农业社会 D 工业社会
15、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
A.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B.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
D.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
三、辨析说明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2、认识来源于实践,先于实践,然后才能产生认识,因此,人的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活动。
3、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等一系列危机。
四、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基本结构的经济结构理论(18分)
五、材料分析题(共20分)
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述材料:
材料1:
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材料2:
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灭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灭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材料3: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灭,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7分)
(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6分)
(3)结合材料3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7分)
|